查看原文
其他

太宠了!别人家学校“偷偷”给学生打钱?还不仅仅是打钱

浙江新闻 2023-04-18


日前,话题

“高校按就餐记录悄悄给学生打饭钱”

引起了网友的关注



不少同学纷纷表示羡慕:

“酸了酸了,

啥时候我们学校也能安排上!”



别人家学校偷偷打钱很羡慕?

浙江大学很早就安排上了


浙大“隐性”餐补又在发放了

学生:很惊喜,特温暖!


近日,就有浙大学子

收到这样一条短信



据了解

不用申请,不公布名单

这样的“隐性”餐补

浙大早在2020年就已经开始了


据浙大老师介绍

学校每个小学期

由浙大学工部联动各院系、信息技术中心等

相关部门

依托大数据分析筛选出

餐均消费和用餐次数

在学生资助对象平均用餐基准范围内的

同学名单

再结合院系的定性分析核实反馈

精准摸排出

符合发放条件的学生名单


“这个月,接受这一隐形补助的学生一共有300余人,每人发放200元每年累计发放在30万左右。通过暗补的形式
能够更直接、更精准
给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帮助。
在学校的短信平台上
不少收到补助的同学发来
感谢短信



除了以餐补的形式

保障学生基本的食堂消费

浙大还推出了其他的“暗补”形式


针对学生感兴趣的技能和课程

浙大在2019年11月推出了“开源课堂”

设置了小提琴、茶艺、书法、国画等

艺术文化类的课程供学生们选择

帮助学生圆梦


另外

运动上、健康上也将有一些“暗补”

浙大正在探索

将校内体育场训练的场馆费等纳入“暗补”

鼓励同学们去开展多样化的体育锻炼


浙大学工部张川霞老师提到:

“我们希望能够打破经济条件的限制,

为浙大学子搭建更大更宽阔的

素质拓展平台,他们不光要

吃饱、穿暖、身体好,

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浙大小提琴班的部分安排。


不仅学校“宠”学生

校友们也很有爱

在浙大

不止一次有人以寝室名义设助学金

↓↓↓


2019年5月

浙大外语学院同寝室的四名同学

与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

签订了一份无固定期限的捐赠协议

设立“浙江大学外语学院229助学基金”

据了解,该笔善款主要用于

资助外语学院家庭困难的本科生



2022年,浙江大学125校庆之际

又有外语学院325寝室的三位同学

加入了“229”的爱心捐助



受到了229寝室的启发

2022年,浙大竺可桢学院

同住一间寝室的四名同学

共同设立了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313助学金”

资助来自西部地区、有困难的浙大学生



评论:

餐补“悄悄”发,“隐形”资助暖胃又暖心


社会在进步,我们对于扶危济困的理解和表达也在进步。如何把助学金发到真正贫困、需要帮助的学生手中,是教育部门、高校面对的一道技术难题,也是一道人文考题。其实,隐形补助并非只有湖南科技大学在践行。浙江大学、中科大、南京理工大学等许多高校都会“偷偷往学生卡里打钱”,这种补助方式既提高了助困效率,又保护了困难生的尊严。


首先,利用大数据对需要帮助的学生实施“精准扶贫”是一种人文关怀。对贫困生来说,经济资助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资助的方式简单粗暴,就可能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导致资助的作用大打折扣。曾经就有大学生发微博称,自己在申请贫困生助学金的过程中遭遇了尴尬一幕,要认定贫困生资格,获取助学金和奖学金,就必须在全班同学面前“比穷”,自揭伤疤,“这让我在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没人喜欢因为“困窘”而被凝视,即使出于好心。穷不是原罪,也不是丢人的标签。


相比于传统的助学金发放方式,采用“隐形”补助的方式,避免了学生用材料自证家境和学校公开贫困生名单造成的尴尬和矛盾。直接将补贴金“偷偷”打到学生的卡上,既保护了贫困生的隐私和尊严,也让其免去了不必要的精神压力与外界压力。


其次,利用大数据的“隐形”补助增强了助学扶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说是“精准扶贫”。学校根据收款机的流水数据,统计出学生在食堂就餐的消费情况,从而确定哪些学生需要发放餐补。“无需多言,你的难处我知道”,这样的补助方式可以说精准锁定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避免了通过证明材料造假等“骗取”补助名额的现象,使补助金的发放更为公平公正。


同时,还有一些网友善意提醒,高校管理者也不能过分迷信大数据,大数据里也会有“漏洞”,一些例外情况也不容忽视:比如有的女生因节食瘦身消费较低;也有两个人合作,一个人用卡打饭一个人用卡买菜;还有少数本地学生经常回家用餐,或者部分同学在校外吃饭点外卖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饭卡使用数据与真实情况不符。学校还要通过多种手段,不定期查核就餐补助发放对象的相关信息,通过细致的情况统计和优化的大数据分析,筛除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的“坏数据”,为真正的贫困学生提供资助。


助学扶困贵在“无痕”,唯有不刻意,才显真诚。通过“隐形”餐补这种长效机制,让更多学生因此受惠,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最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你们学校

用哪种方式“宠”学生呢?




更多新闻


来源:浙江新闻(zjnewsapp)综合中国青年报、橙柿互动客户端、浙江新闻早前报道、潮新闻 评论员 陈进红等。
编辑:薛妍辰
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